4166am金沙信心之选(中国)有限公司-BinG百科

人才培养

课程介绍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培养 > 课程介绍 > 正文

4166am金沙信心之选课程介绍

日期 : 2020-08-19    点击数:    来源:

1. 无机化学 I, 48学时

无机化学 I是化学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包括气体、热化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固体结构,以及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电化学、配位平衡等主要内容。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获得化学反应基本规律、物质结构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科学技术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为学生后续化学课以及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2. 无机化学实验 I 32学时

无机化学实验I9个实验,分为无机化学的基本操作训练、无机物的制备、提纯,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实验和无机化合物的常数测定四大部分。其中:基本操作训练2个,无机物的制备、提纯实验1个,性质实验3个,测定实验2个,综合设计实验1个。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记录和处理数据,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无机化学II 32学时

无机化学 I在学习了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s区、p区、d区、f区各族元素的规律性和特异性。掌握其中重要单质及化合物的合成、特征反应,深入剖析元素组成、固体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无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如新型碳材料、金属有机化合物、能源转化及存贮材料、生物无机材料等,建立广泛的研究视野。

4. 无机化学实验 II32学时

本实验课程共包含6个实验,包含2个元素的性质实验(硼碳硅;氮磷氧硫)、1个综合分析实验(阴离子的分离与鉴别)、2个无机物质的合成实验(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表征;三草酸合铁酸钾合成的及表征)和 1个综合设计性试验(铝合金表面图形化)。通过本课程的实验训练,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规范的基本操作与基本技能,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并通过实验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 分析化学,48学时  32学时

本实验课程共包含6分析化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误差与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化学分析方法中的四大滴定(酸碱、配位、氧化还原和沉淀滴定的基本原理、滴定可行性、滴定曲线、指示滴定终点的方法、滴定结果的计算和表达),仪器分析方法中的光分析方法(荧光分析法、磷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原子发射光谱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分离与富集方法中的沉淀分离法、溶剂萃取分离与富集和现代分离技术等。

6. 分析化学实验,32学时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为配合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及加深学生对分析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而开设的课程。实验内容分为化学分析实验和仪器分析实验两部分,共9个实验,其中化学分析实验共6个,包括分析天平的使用、酸碱滴定管的操作练习、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实际样品检测等基本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共3个,包括电位法、光配发和色谱法的典型实验及实际样品检测。

7. 现代仪器分析,48学时理论+16学时实验  40学时理论

理论课程概括仪器分析学科的体系框架、应用范围和发展趋势。主要介绍气、液色谱、紫外、红外、X射线光谱、核磁、质谱等仪器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信号特征、仪器基本结构和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及特点。实验课程主要通过使用仪器对物质的某些物理和化学参数进行测定,实现对样品的结构、组成、含量等定性和定量分析。涉及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瞬态稳态荧光光谱仪、气质联用仪和核磁共振波谱仪。内容包含仪器的基本组成、试样制备、基本操作、谱图处理和分析、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等。

8. 有机化学I48学时

本课程以烷烃、脂环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芳烃、卤代烃等化合物为载体,以能量最低为核心,以电子效应、空间效应为主线而展开的教学工作。除了讲授相关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性能、应用等基本知识外,还重点讲授构象异构、构型异构、旋光异构、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芳香性、共振论等有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理,同时介绍与有机相关的波谱分析原理。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如下:绪论(6学时),烷烃(4学时),脂环烃(2学时),立体化学(6学时),烯烃(4学时),炔烃和二烯烃(6学时),芳烃和稠环化合物(8学时),波谱分析介绍(2学时),卤代烃(6学时)。

9. 有机化学II48学时

本课程以电子效应、空间效应等有机原理为基础,以官能团为主线,讲授醇、醚、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性能、合成、应用等基本知识。讲授不同取代基对官能团的影响和规律以及不同官能团对α-H的影响。同时讲授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核糖核酸等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基本结构与性能。介绍场效应、周环反应、分子重排反应等概念。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如下:醇和酚(6学时),醚(4学时),醛酮(6学时),羧酸(4学时),羧酸衍生物(4学时),二羰基化合物及其应用(2学时),含氮化合物(6学时),杂环化合物(4学时),碳水化合物(4学时),氨基酸、蛋白质、核酸(4学时),周环反应(4学时)。

10. 有机化学实验III

本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和分析鉴定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素质,加深学生对所学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与概念的理解和验证。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术是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加强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内容包括19个实验。具体包括:(1)化合物的熔点、沸点及折光率的测定;(2)环己烯的制备;(3)环己酮的制备;(4)溴乙烷的制备;(5)硝基苯的制备;(6)苯胺的制备;(7)柱色谱分离;(8)碘仿制备;(9)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10)正丁醚的制备;(11)苯甲酸乙酯的制备;(12)苯甲酸和苯甲醇的制备;(13)苯乙酮的制备;(14Diels-Alder反应——降冰片;(15)肉桂酸的制备;(16)卡宾反应和相转移催化;(17)缩合反应-苯亚甲基苯乙酮;(18)偶合反应-甲基橙的制备;(192-甲基-2-己醇的制备。

11. 物理化学 I64学时

主要利用化学热力学讨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讨论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发生的可能性;讨论溶液和化学势的概念;讨论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和化学平衡;讨论单组份、双组份和三组分系统相平衡;讨论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受影响的因素;讨论表面现象和表面活性剂;讨论电解质溶液、讨论可逆电池热力学和电化学。

12. 物理化学 II32学时

在物理化学 I的基础上,主要学习有关实际气体的表现行为、化学势和化学平衡;学习玻尔兹曼统计热力学,其中包括配分函数与热力学性质的关系以及用配分函数计算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光反应、催化反应、固体对气体的吸附等;学习有关胶体的基本性质、稳定性与聚沉、制备方法以及大分子溶液。

13. 物理化学实验I32学时

该实验课的内容包括:凝固点降低法测定相对分子量;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二元合金相图的绘制;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的绘制;分配系数和化学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氯离子选择性电极的测定和应用;液体表面张力和乙醇分子横截面积的测定。与此同时,加深理解和巩固相关的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恒温槽、电导率仪、阿贝折光仪、压差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14. 物理化学实验II32学时

该实验课是在学习和掌握了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开设的。其内容包括: 差热分析;用旋光仪测定蔗糖水解反应的速率常数;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用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的比表面;粘度法测定大分子的分子量;电泳和电渗;偶极矩的测定;磁化率的测定等。

15. 结构化学,64学时

学习量子力学基础理论,原子结构和性质、双原子和多原子分子结构和性质,分子的对称性,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晶体结构和性质,次级键,谱学基本原理(原子光谱,分子振动和转动光谱,核磁共振谱,电子光谱,晶体衍射)。认识微观粒子运动特征和规律;理解和掌握各种理论(包括杂化轨道理论、离域分子轨道理论、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前线轨道理论,对称守恒原理,配位场理论);理解分子和晶体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对称性。

16. 高分子化学,48学时

学习高分子的结构、命名和分子量等基本概念,掌握合成方法,包括缩合聚合、自由基聚合、离子聚合、配位聚合、共聚合等加聚反应的基本合成过程和控制分子量的方法,了解这些化学过程的影响因素、控制方法和实施方法。

17. 高分子化学实验,32学时

学习高分子的合成和实验操作方法,主要涉及酚醛树脂、悬浮聚合、乳液聚合、溶液聚合和本体聚合等基本聚合过程和具体实验操作方法,了解聚合物合成的后处理和性能表征方法。

18. 高分子物理48学时

高分子物理是高分子科学及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以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材料力学等基础课为基础,为后继课程高分子合成工艺、高分子加工原理等打下理论基础。高分子物理是研究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的学科,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高分子的多层次结构、分子运动及主要物理、机械性能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建立起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为从事高分子的设计、改性、加工和应用奠定基础。

19. 高分子物理实验,32学时

该课程是使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高分子的结构与其性能关系的实践性课程。课程围绕高分子的结晶与取向结构、聚合物分子运动及其与力学状态、聚合物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质等设计开展8个试验。通过系统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深入明确典型高分子材料的特点,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掌握高分子物理的基本研究方法。

20. 化学研究进展32学时

本课程分为16讲,每讲2h,在第5学期开设。分别由16位化学专业教师讲授,内容涵盖涉及无机、有机、分析、物化、高分子等各学科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例如高性能电池电极材料、金属有机配合物磷光材料、新型氟聚合物等。每学期授课内容都会随各位老师研究的推进而有所不同。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并利于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本课程是学生由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操作的学习向科学研究探索式学习过渡的重要课程。

21. 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双语) 32学时

本课程围绕化学文献的查阅,管理和论文撰写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的讲授。课程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课程基本情况和科技人才学术道德建设。第二部分介绍谷歌和百度学术,百度文库等网络资源的作用和使用方法;Web of Science (SCI)Engineering Village (EI) 文摘数据库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中文全文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网,维普,万方)使用方法,外文全文文献数据库(WileyRSCACSSpringerElsevierNatureScience)使用方法。第三部分介绍电子图书 、专利、标准、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文献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第四部分介绍科技综述、项目申请书的特点和写作方法。第五部分介绍科研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第六部分介绍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申请书等的写作方法,以及专利申请、论文投稿和修稿。

22. 综合化学实验64学时

本课程包含6个综合性实验。内容主要涉及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各种实验方法的综合应用。具体内容包括石墨烯、两性表面活性剂、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金属酞菁、2-苯基吡啶Pt磷光配合物、对氨基苯甲酸乙酯(苯佐卡因)的制备及其产物的后处理、表征和后续的应用拓展等。使学生获得从原料选择直至产品获得的全过程训练,参与部分反应路线设计,使学生能全面掌握四大化学的中实验的基本方法和特点,并培养一定的科研设计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23. 无机制备化学32学时

无机制备化学内容涵盖无机材料制备的基本原理及最新的研究动态。系统介绍以高温、低温、高压、无水无氧合成、水热和溶剂热、电解合成、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溶胶-凝胶等无机物的合成制备方法及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配位化合物、多孔材料、新型陶瓷、人造金刚石、碳纳米管及石墨烯等无机材料的合成化学基础和应用,熟悉这些材料的组成和性质、了解它们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4. 有机合成化学32学时

有机合成化学主要包括:绪论、官能团的引入与转化、基团的保护与极性反转、不对称合成、环的形成、反合成分析法六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及趋势,了解有机合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则。同时,在熟练掌握有机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基础上,了解有机合成中的设计技巧,掌握逆合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5. 化学生物学基础32学时

化学生物学是以生物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医学等学科为基础的新兴边缘学科,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介绍了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生物元素的研究现状、生物元素配位化学、酶的基础知识、常见药用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以及先进生物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内容。与此同时,结合相关教学内容,该课程也将介绍适用于化学生物学的先进实验方法。

26. 计算材料化学32学时

学习分子力学方法,密度泛函理论,系综理论,分子动力学方法,蒙特卡洛方法,固体能带结构和能带计算,分子动力学和蒙特卡洛方法在材料性能分析和设计中的应用。了解分子力场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了解各种系综及其在计算中的实现形式;理解分子动力学和蒙特卡洛模拟的算法和基本过程;掌握一些常见研究体系的模型构建和计算结果分析方法。

27.功能高分子材料32学时

功能高分子课程在传统高分子科学的基础上介绍一些较为重要的功能聚合物的新技术,课程内容涉及智能凝胶、液晶高分子、导电高分子等影响面宽、知识和技术较新、应用与当前最新科技结合紧密的先进高分子,主要讲授所涉及功能聚合物的合成原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应用背景等,并介绍其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28有机光电与应用32学时

学习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各种电光/光电转化器件及有机功能材料。了解各类器件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性能表征参数;掌握各类有机功能材料的分子结构特点,材料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有机光电领域涉及的前沿研究方向,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29. 材料化学基础32学时

该课程讲述材料科学与技术中的材料化学问题,包括材料电化学, 材料表面化学,纳米材料化学,功能材料化学, 高分子材料化学, 材料力化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如何使用已学的化学基础知识,运用化学方法,合成、制备所需的各类材料如无机、有机、大分子材料、纳米材料, 功能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运用化学方法对现有材料进行结构与性能调控;运用化学方法了解、分析、表征材料的化学组成、分子及聚集态及相态结构。

30. 绿色化学32学时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和清洁化学。绿色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绿色化学的理想在于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再产生废物,不再处理废物。它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绿色化学的课程学习使化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绿色化学基本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了解如何利用绿色化学的专业知识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提高化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十分重要。

31. 新能源化学32学时

新能源化学是研究物质与其化学能转化关系的一门科学,课程主要包括煤化学、石油化学、天然气化学、太阳能化学、氢化学能、燃料电池及生物质能等各种能源的形成、特点、现况以及应用能源的分类、作用、储存消费和能源的发展趋势等内容。

32. 胶体与界面化学32学时

胶体的定义、制备和净化。溶胶的动力学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稳定性和流变性质。 表面张力和表面能,弯曲界面的一些现象,润湿和铺展,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吸附等温方程式,固体-溶液界面吸附。多孔性物质物理结构的测定方法,常用吸附剂的结构和性能。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和结构特点以及在界面上吸附,胶束理论,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HLB)。乳状液的制备和物理性质,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和乳状液类型的鉴别,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乳化剂的选择,乳状液的变形和破乳,乳状液的应用。

33. 精细化学品化学32学时

学习染料、荧光增白剂、表面活性剂、涂料、香料、化妆品等各种代表性精细化学品的分类与特点、分子结构特性、相关作用原理等基本概念。掌握上述各种精细化学品活性成份制备的方法与化学原理以及实现其特定功能所涉及的主要物化机理;了解各种精细化学品配方的主要成份及其功能、配置工艺流程等。

34. 应用电化学32学时

本课程学习电池热力学(不可逆电池热功计算等),电极/溶液界面性质,电子转移过程动力学(Butler-Volmer方程、交换电流密度、电荷传递电阻等),扩散控制的电极反应动力学,电催化(Tafel方程、电极材料选择等),化学电源(一次与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等),无机物电解工业(氯碱工业、电解二氧化锰工业等),有机物电解合成,金属制造,金属精炼,电镀,金属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电化学腐蚀动力学等)。

35. 化工原理32学时  化工原理48学时

化工原理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业课的过渡的入门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的基本原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过程、过程计算、设备选型以及实验研究方法等。以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6. 实践环节:科研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设计

1)、科研训练(2学分):在第4学期末的小学期开始,止第七学期结束,学生除了集中一个月小学期时间完成一个小项目的资料查阅、文献综述、科技论文写作等技能的基本训练外,还要在第五到第七学期的闲暇时间进行科研与创新活动。

2)、专业实习(2学分):在第6学期末,到工厂或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实习,了解与专业有关的生产或科研实际情况。结束后提交实习报告。

3)、毕业设计(10学分):在第7学期末,开始进入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选定毕业设计题目。自第8学期开始,进入研究组进行论文实验工作,并于第8学期六月中旬结束,六月下旬参加由院、系组织的论文答辩。